去冬今春,我國突發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的發生,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損失,給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緊急動員,奮力抗疫,充分發揮我國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成果。但是目前,國內疫情尚未徹底結束,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仍然很大;國際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擴大蔓延。國際貿易和人員交往,受到嚴重影響,國際經濟呈現明顯衰退趨勢。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雖然4月份以后,隨著我國疫情形勢的好轉,我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經濟形勢比第一季度明顯好轉,但今后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和重大課題。
面對國際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國際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國際貿易受到嚴重阻礙和中美兩國經貿摩擦不斷升級的現實,我們必須把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放在繼續擴大內需的著力點上,在發揮擴大就業,保障民生,保障市場主體,恢復擴大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發揮新一輪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方面,進行開創性工作。
黨中央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要發揮我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
新基建的內涵及其特點
開展新一輪基礎建設的目的是對沖疫情給經濟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是著眼于促就業、保民生、提高消費水平,是為新一輪經濟轉型升級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新基建絕不是搞“大水漫灌”,絕不搞房地產開發的短時強刺激措施,絕不能搞重復建設,造成新的產能過剩,而是著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我國經濟適應新一輪信息、能源、生物、材料等科技革命的要求,從而使我國經濟邁上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
開展新一輪基本建設投資和基礎建設的重點是加強“兩新一重”: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
本次新一輪基本建設投資和基礎建設的內容,呈現以下特點: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顯示出迎接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到來,綠色能源革命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以5G、物聯網、產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基建”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國數字通信技術的應用水平,使我國經濟建立在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支撐的轉型發展基礎之上,為打造數字產業鏈,培育數字產業集群,搭建數字技術創新聯盟,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技術、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發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構建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基礎力量,為建設“數字中國”“智能中國”打下堅實基礎。以新能源、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國改變傳統能源結構的重大舉措,對促進消費升級,為完成三大攻堅戰,改善大氣環境狀況具有重大而積極的意義。
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顯示我們在重點建設中心城市群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更廣地域的縣級中小城市的發展,為發展縣域經濟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提升這些中小城市的市政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水平,有利于為農民進城就業生活和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新市民,提高我國城鎮化率,拉動消費,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對于城市中已建成的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是為了進一步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條件和推進建筑節能事業的發展,實施必要的墻體保溫、節能門窗更換、老舊管道、管網的更新、屋頂的防水設施的加強,小區地下管廊的建設、新型垃圾分類投放裝置、新型保安監控設施的完善、發展養老助殘事業、小區文化健身設施等等,都需要以居民的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綠色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使原有的城市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成為服務居民安居樂業的安全、綠色、環保,智能、和諧的居民之家。
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通過近年來我國加強鐵路特別是高速鐵路網,國家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網,內河航運網、航空運輸網的建設,使我國國民經濟運輸大動脈得到空前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發展現代物流業和人員方便快捷流動創造基礎條件。我們應當根據交通規劃要求,繼續織密我們的交通運輸網絡,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設,對交通體系進行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改造提升,進一步夯實我國交通運輸能力的建設。
水利建設的重大工程是適應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為保障區域水資源均衡有效利用和安全度汛,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日常生活用水,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而必須采取的措施。
此外,我們為了今后的發展,一些科研的大科學裝置,大型科研工程試驗基地都必須盡快興建,以適應國際新科技革命的迅猛浪潮。
在新基建中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信息化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為上述的基本建設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安排6000億元。若再加上項目投入相應的社會資金,那將是一個巨大的基本建設規模。要完成這些基本建設項目,必將興建或改建一大批建筑物和構筑物,我們建筑建材行業應當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全面推進建筑工業化進程。
目前,建筑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建筑業當前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以現場工地現澆建造方式為主的傳統產業,傳統建造方式提供的建筑產品已不能滿足人們對高品質建筑產品的需求,傳統的建造方式存在著效率低、浪費多、誤差大、標準低、現場工人勞動強度大等弊病。據有關資料統計,傳統建筑業粗放式管理往往會造成建筑行業約50%的各種資源的浪費(包括:人力資源、各種材料物料、施工誤差造成的返工、設計的不完善等)。傳統粗放式的建筑業的管理模式已不適應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時代要求。
為此,我國需要大力發展建筑產業工業化和信息化。推動裝配式建筑,建立先進建筑制造體系,實現建筑產業的綠色環保、質量標準、節約高效,促進建筑行業的轉型提升的目標。
早在1962年,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就提出“建筑工業化和機械化、工廠化”的概念。長期以來我們在建筑工業化,也經歷了積極的探索。為提高標準化水平和建造效率,我們在預制構件、水泥和混凝土制品的設計、制造、安裝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績。但是由于缺乏對建筑產品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的考量,加之過去政府行政管理人為分割,缺乏協同合作等因素,造成我國建筑工業化發展遲緩的情況。
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資源和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約束力的加大、我國人口紅利效益的減弱、人們對高品質建筑產品的需求,我們必須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實現適宜健康、低耗高效、環境和諧的發展目標。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開啟了我國建筑工業化的進程。要實現建筑工業化就要加快建立促進建筑工業化的設計、施工、部品生產等環節的標準體系,推動結構件、部品、部件的標準化,豐富標準件的種類,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換性。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鋼結構、鋼木結構等建筑體系,加快發展建設工程的預制和裝配技術,提高建筑工業化技術集成水平。支持集研發、設計、生產、施工于一體的工業化基地建設,開展工業化建筑示范試點。
裝配式建筑是指結構系統、外圍護系統、設備與管線系統、內裝系統的主要部分采用預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裝配式建筑主要分為3種結構形式: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裝配式鋼結構和裝配式木結構。裝配式建筑以“六化一體”的建造方式為典型特征,即設計標準化、生產工廠化、施工裝配化、裝修一體化、管理信息化和應用智能化。與傳統建造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主要有生產效率高,建筑質量高,節約資源、減少能耗,清潔生產,噪聲污染小等優點。
為此,國務院和有關職能部門、各級地方政府頒發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專業規劃、技術規范,大力助推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據統計,2019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4.2億平方米,較2018年增長45%,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為13.4%。近4年年均增長率為55%。從結構形式看,依然以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為主,在裝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中以剪力墻結構形式為主,占新開工裝配式建筑比例為65.4%。總的來看,近年來裝配式建筑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在促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雖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是裝配式建筑的比例和規模還不盡人意,與我們規劃制定的目標仍有不少差距。有關職能部門統計到2019年年末,我國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的比例大概在13.4%左右。這個數字,與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我國將力爭在2025年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的目標,尚有很大距離。
為何國務院和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如此重視,但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還不能令人滿意呢?
一是裝配式建筑物建造成本較高。目前,據住建部統計,裝配式建筑每平方米造價比現澆式建筑高出200元/平方米。預制構件生產企業處于市場起步階段,在預制構建的制造環節(為適應構件的吊裝增加必要的鋼筋的用量)、現場構件和部件連接環節(施工用工和材料消耗)、構件在施工現場的堆放環節(增加堆放場地和設備的增加)、構件的吊裝施工環節等都增加了必要的成本,形成了在市場上,裝配式建筑“叫好不叫座”的現象,需要政府給予財政補貼,才能形成市場競爭力。
二是對建筑物堅固性耐久性有疑慮。由于,裝配式建筑雖然大部分結構件、部件都在工廠生產線制造,但在施工現場,還是要進行必要的整體連接施工。在這個施工環節里,還有不少人工參與的成分,這是影響建筑物整體性、抗震性、耐久性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也是推廣裝配式建筑的重大障礙。
三是裝配式建筑的技術支撐有待進一步加強。裝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涉及“設計-生產-施工-運維”各個階段,這就要求實施裝配式建筑的企業最好熟悉EPC模式,并能熟練掌握BIM技術。EPC總承包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符合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要求,BIM技術可以提高裝配式建筑協同設計效率、降低設計誤差,優化預制構件的生產流程,改善預制構件庫存管理、模擬優化施工流程,有效提高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和維護的效率。例如,在設計階段,利用BIM技術所構建的設計平臺,裝配式建筑設計中的各專業設計人員能夠快速地傳遞各自專業的設計信息,對設計方案進行“同步”修改;在施工階段,利用BIM技術結合RFID技術,通過在預制構件生產的過程中嵌入含有安裝部位及用途信息等構件信息的RFID芯片,存儲驗收人員及物流配送人員可以直接讀取預制構件的相關信息,實現電子信息的自動對照,減少在傳統的人工驗收和物流模式下出現的驗收數量偏差、構件堆放位置偏差、出庫記錄不準確等問題的發生,可以明顯地節約時間和成本。目前,我國建筑和建材的制造和施工企業運用BIM技術、RFID技術還不普遍,僅僅處于起步推廣階段。
四是在裝配式建筑完整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的人才培養、培訓等方面,仍比較薄弱,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
五是對廣大公眾和用戶,裝配式建筑的優勢,我國裝配式建筑的成功案例,宣傳和科普工作不到位,且缺乏有效手段。
為了推動裝配式建筑的高質量發展,針對以上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應當重點確實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在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工作中,我們必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上下功夫。
鞏固,就是要進一步鞏固近年來,我們在推進裝配式建筑領域已取得的成果,認真總結出在發展裝配式建筑中取得的寶貴經驗,并在今后的發展建設中不斷優化和升級。
增強,就是要面對我們在推進裝配式建筑過程中的不足和短板,確實以問題為導向,認真加以解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利武器”的指示精神,全面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增強科技對產業的支撐力度,對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科研、設計、制造、安裝、運維等)各個環節的瓶頸問題,開發新工藝、新工法、新裝備,使裝配式建筑成為在推動建筑工業化的重要手段。
提升,就是要全面提升裝配式建筑的產品品質。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為了落實綠色建筑行動計劃,要大力采用綠色建材產品、綠色部件、綠色機電設備,使建筑物和構筑物,不但在建造過程是綠色高效環保的,而且在使用運行中也是綠色高效環保的,使裝配式建筑成為安全、綠色、環保、節能、性能價格比有競爭力的高品質建筑。
暢通,就是要暢通落實各級政府對發展裝配式建筑所制定的各項政策,使這些政策落實到位、工作到位,發揮其應有的效果;要暢通金融、稅務對裝配式建筑的中小型企業資金支持渠道;要暢通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對發展裝配式建筑科技創新的支持;要暢通信息交流渠道,要及時向廣大公眾,宣傳裝配式建筑在推進我國建筑工業化方面的進展,宣傳裝配式建筑優質產品的品質和性能,使公眾對裝配式建筑有認同感。
二是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和大國工匠精神。實現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敢于創新、科學管理、勇于奉獻、愛國敬業、勇立改革創新潮頭的優秀企業家。推廣應用裝配式建筑的進程中,尚有很多困難和坎坷,更加需要行業的優秀企業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勇敢面對困難和問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才能,動員廣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群策群力,科學組織調動各種生產要素,克服發展瓶頸,腳踏實地去促進裝配式建筑產業的發展。
三是加強完善裝配式建筑的人才資源基礎。實現建筑工業化的目標離不開人才資源的供給。我們要改革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內容,把發展綠色裝配式建筑的最新科技成果納入相關專業的教學課程。對在職的建筑設計人員、施工人員、監理人員、技術工人等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裝配式建筑相關技術的在職培訓,提高他們在裝配式建筑產業鏈條各個環節中技能,以適應裝配式建筑快速發展的態勢。
我們要堅持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推動建造方式創新,大力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和鋼結構建筑,不斷提高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再用4年多時間,到2025年年末,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以上,實現我國建筑行業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居住條件的改善提供高品質綠色、環保、安全、節能的建筑。(來源:中國建材報)